欢迎来到南阳建筑工程学校
公告通知 更多+
校园文化

播种

播    种
高标准
如果中建七局是播种今天收获明天的原野,那么南阳建筑工程学校就是原野中的一方苗圃;如果中建七局是播种理想收获希望的一座花园,那么南阳建筑工程学校就是花园中的一支绿树。像七局员工们一样,从建校的那天起,教师们就开始了播种的历程,他们在播种中期待,在耕耘中充实,在收获中喜悦。
播种,是一段历史。学校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国家建工部渤海工程局创办技工学校开始,历风沐雨,在无数峥嵘日子里展露峥嵘,在众多蹉跎岁月中告别蹉跎。从最初的两排临时搭建的校舍到今天豫西南最大的建筑业教育培训中心,从开始的在校学生仅200多人到如今各类学生2000多人,年培训规模6000多人,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普通中专---成人大专---远程本科的办学格局,
播种,是一种情怀。当学校还是一个蹒跚学路的孩童时,它就开始在自己的履历上书写积极阳光的诗篇。当遇到困难时,它说,困难是暂时的,明天会更美好;当遇到挫折时,它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当收获成就时,它说,成绩属于过去,明天仍需努力。
播种,是一种态度。随着时代发展,当同类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时,面对激烈竞争的新形势,学校在不断创新中求生存,在注重教学质量、注重特色办学、注重学校信誉中求发展,百折不挠、与时俱进,以开放的态度迎接机遇,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为自己赢得了立于不败之地的生存空间,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建设人才。走出了张林柱、易继平、邢栓、赵玉春、杨杰、史少博、李华、王建华、于树礼、李文兴、孙文科、张慧娟、鲁兵等优秀毕业生。
播种,是一种责任。在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艰苦努力下,建工学校谱写了一页又一页学校发展新史篇,为中建七局和南阳建筑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建工学校已经成为一所立足中原、扎根南阳、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中职教育学府。
播种,是一段见证。一组排列有序的年代是这段见证的索引。
1960年7月建校,1965年7月,渤海工程局同华北工程管理局直属工程处等单位合并成立建筑工程部第二工程局。
1966年3月,建工部二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21支队。8月,与工程局整编部队同步,基建工程兵21支队训练队成立。
1983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21支队改编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12月,成立职工教育委员会。
1985年4月13日,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5)城教字21号批准成立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中等专业学校。9月,85级学生(97人)入校。
1990年11月,经中国建筑总公司批准,中建七局成立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技工学校。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中等专业学校实行“一校二牌”。
1999年3月,经中国建筑总公司和河南省教委批准,并报请国家教育部备案,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中等专业学校更名为南阳建筑工程学校。
这一组年代符号是建工学校的特殊标签。在这组标签背后,记录着不同年代、不同人们的理想、希冀、付出以及拥抱成功的喜悦。他们在校园这方苗圃上,播种人生理想,播种青春岁月。
在无数平凡与不平凡的职业中,他们为拥有教师职业而骄傲;他们点亮神圣而崇高的理想之灯,照亮学子们的锦绣前程;他们让自己的躯体变成寸寸红烛,不惜燃烧自己,只为在烛泪中喜看学子们翱翔蓝天、鹏程万里。
他们在每一个春天里留下播种的身影。他们播种美的幼芽,等待着繁花似锦;他们播种知识的种子,盼望它硕果累累;他们播种优秀品质,播种高尚情感;他们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
他们把三尺讲台当做人生舞台,把白色粉笔当做人生画笔。为期盼学子们长成参天大树,他们无悔于粉笔染白双鬓;为开启学子们的美丽心扉,他们愿化身为一粒火种;为铺平学子们的漫漫长路,他们愿变作一颗石子;为举起学子们的理想前程,他们愿变成一级级阶梯。
因为热爱,他们微笑着在黑板上写下希望,擦去功利;因为执着,他们饱含深情地演绎着每一个平淡而不平凡的日子;因为热爱,他们像阳光一样温暖,像春风一样温情;因为执着,他们像雨露一样滋润,像泉水一样甘甜。他们知道,他们不是栋梁,但他们的事业是栋梁;他们不是未来,但他们的事业是未来。
他们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他们播下一颗种子,将会收获无数惊喜。在每次颗粒归仓的喜悦中,他们像细数珍珠一样欣赏每粒珠子的光芒。几十年来,他们的“珍珠”在各自的岗位上闪闪发光,而他们却守着“蚌壳”,默默注视着那些展翅的雏鹰,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默默地为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份成就热泪盈眶、喜不胜收。
2008年3月7日,对多数人来说,是平凡的一天,但对他们来说,却是不同寻常的一天。这天,他们众多“珍珠”中的一颗发出了让全社会啧啧称赞的亮光。06级(3)班学生张亮亮,在南阳市政府、市红字会、学校全体师生的欢送下,赴郑州为一位来自苏州的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面对一个垂危的生命,张亮亮以无声而有形的爱,以年轻得还算不上矫健的身体,立于死神和患者中间,阻挡了死神的脚步,挽回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在学校的历史上,张亮亮是众多熠熠泛光的“珍珠”之一。这些珍珠被岁月的线绳串连起来,组成一串串历史,一串串记忆,一串串成就,一串串收获。所有这些,正是源于那一次次的播种。而那些辛勤播种的园丁,正是他们——建校的一代代可敬可爱的每一位老师。
像一个人的美不仅仅因为外表,更是因为内心一样,建工学校的美同样因为它内在的美——内在的精神和灵魂。托尔斯泰说:人类被赋予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在中建七局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历代老师们在建工学校的这方苗圃上书写自己人生的同时创造学校的历史——昨天,他们殷勤播种,今天,他们辛勤耕耘,明天,他们必将以喜悦的心情拥抱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文刊发《筑·赢》杂志2012年第3、4期)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