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阳建筑工程学校
公告通知 更多+
校园文化

知所趋赴话创新

知所趋赴话创新

高标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无疑是2015年最让人心潮澎湃的语句。“创新”业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各行各业都在谈创新。

        儒家经典《大学》有句简洁隽永的古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的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词。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肌肤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旨在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后人引申为弃旧图新。据说,“创新”一词即滥觞于此。

        创新,通俗地说就是创造新的东西,是更新和改变,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方式为特征的创造过程。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对企业而言,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新的组织形式。即利用科技进步改变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创新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产品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把新的资源组合方式引入生产体系,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新的增长。

        创新是企业开拓市场的关键点,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产业、一个企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经济学家研究发现,高增长的企业每获得2—5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常会降到一般企业的水平。而出类拔萃的企业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创造超出平均水平的成绩,究其原因是这些企业依靠不断创新,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或技术的潜在商业价值,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新生产经营体系,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

       创变者无疆,谋新者无敌。保持或增强企业自身竞争优势,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新常态,关键要以创新为动力。在市场激烈角逐、博弈中,企业拥有了创新能力,善于创新,就意味着拥有了核心竞争力,掌握了获取胜利的至尊法宝,就能受到公众认同和社会尊重,就将赢得未来。如果停滞不前,已有的技术和效益优势将很快丧失,利润也将被模仿者分享瓜分。因此,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维新者强,守旧者亡。企业的创新转型一定意义上有赖于新商业模式的不断出现。其实质不是机械重复和简单复制,也不是雷同传承和模仿借鉴,而是不断的推陈出新。而广义的创新转型必然涵盖:发展特色鹤立鸡群、卓尔不凡,商业模式标新立异、傲视群雄,产品品牌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管理效能精雕细镂、精益求精,企业文化汇聚人心、匠心独运,企业员工获得感以及幸福指数叠增。反之,商业营运中规中矩、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如出一辙,如同“你有,我有,全都有”,必然会失去光彩和魅力,陷入单调和平庸,最终不可避免被淘汰出局。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面对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站在“十三五”开局的新起点,今天的七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更加需要最大限度支持创新创造,使各个系统、全体员工的创造活力充分释放,让创新人才竞相涌现。

        官庆董事长在2016年工作会上强调“创新驱动,全面发力,助推企业。”创新的生命力在于技术与市场的结合,为此,必须适应新技术与传统模式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市场导向战略,以市场手段配置研发和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加快向更加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在发挥好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应对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趋势,推进科技和管理创新,推动商业模式变革,融合传统模式与新技术,完善开放性创新体系,建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通过创新聚集更多资本、资源、人才等要素,加强集约经营和精细化管理,提升产业能级,优化产品结构。创新营销方式和盈利模式,完善价值增殖链,实现以七局的品牌力推动产业链、产品链、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的攀升。

       创新,发展;再创新,再发展......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驰骋在“稳增长、调结构、提品质、建平台、开新篇”的阳光大道上,踩下七局创新驱动发展的“油门”,向实现七局“十三五”发展的宏伟目标进发!

       有志者事竟成,善创者必致远。作为七局的员工,面对创新的浪潮,你,心动了吗?

(本文已发表《筑·赢》杂志2016第一期)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