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阳建筑工程学校
公告通知 更多+
校园文化

史少博:难忘教导队的白杨树

史少博:难忘教导队的白杨树


口述:史少博(原21支队教导队第三期中专班学员) 


整理:高标准 


1978年夏,支队教导队从南阳县新店公社菱角池调迁到位于南阳市西郊麒麟岗村的新驻地。


1979年,我 20岁,是21支队204团77分队的一名砖工战士。由于政治好、思想稳定、工作积极,经过自愿报名、基层连队层层选拔、大队政审后,被推荐参加了支队统一组织的中专班学员入学考试(时事政治、数理化综合)。8月的一天,我正在项目工地劳动,非常欣喜地接到支队教导队的录取通知书,有幸成为支队教导队第三期两年制中专班的一名学员。于是,我收拾行装,风尘仆仆从河北华北油田设计院项目工地赶赴河南报到。和刘锁林、郑元佩等56名其它连队的优秀战士一道,开始了在教导队为期两年工民建专业中专班的崭新学习生活,也实现了人生历程的一个重大转折。


教导队占地50亩。初建的校园,视野开阔,一片空旷、苍茫。


新学员入校第一课,就是参加建校劳动。当时教导队党委大张旗鼓倡导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边学习、边劳动,自己动手建校园,走抗大式的道路,办抗大式的学校。一场热火朝天的校园建设义务劳动拉开了帷幕。学员们倒班上课,课后在教官带领下,顶着酷暑烈日栽种白杨,垅坡修堤,挖沟筑路。冒着凛冽寒风平整足球场和篮球场。几个月后,一栋 500平米的三层宿舍和两层办公楼拔地而起, 2000多平米的篮球场和足球场也出现在校园。运动场和宿舍周边全部挖出了排水沟,种植了环绕校园的白杨树。


“师生动手建校园,自力更生共苦甜。栽种白杨顶烈日,挖沟筑路凛风寒。手掌起泡鲜血滴,磨起老茧层层连”,当年我的日记里真实记载了师生共同建设校园的动人情景。


在我的记忆里,教导队两年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寒暑假。除了参加严格的政治教育、系统专业理论学习外,每个学员还要参加腰佩手枪的站岗、肩扛步枪的校内巡逻。春节,全体学员聚集在食堂会餐,兴致勃勃进行包饺子比赛,师生其乐融融。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我们亲手栽种在校园里的那排排挺拔的白杨树。


作为一种普通常见的树,白杨树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只要给它一块空地,不用悉心照料,它依旧能够挺拔向上。不惧风雨,不怕困难,从不屈服,狂风暴雨也不会令它低头。一年四季都傲然挺立,像一位位战士一样为我们遮风挡雨。


植树劳动的场面热火朝天。小队长(班主任)带领各小队(班),官兵齐上阵,手提水桶和铁锹,分班划片,栽种白杨。皮尺丈量、挥锹挖坑、植入树苗、堆起围堰、提桶浇水,最后再用脚把培上的虚土踩实,每一道工序都做得一丝不苟。除了白杨,我们还栽植了一些桃树、油松、桂花等树木,在宿舍楼、办公楼前栽种了一垄垄黄花菜。种好的一株株苗木错落有致、迎风挺立,沐浴在校园和煦的阳光中,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看到清新、舒适的校园生活环境,师生们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


春天来了。我们栽种的白杨树开始发芽吐绿。先是一点儿,后是一抹儿,再是一片儿、一簇簇……渐渐地浓重起来, 整个校园就像一只只被高高举起的绿色火炬。所有枝叶都向上生长,而且紧紧靠拢。站在树下仰起头来看到树叶郁郁葱葱,心形的叶子在太阳照射下银光闪闪。炎热的夏季里,树影摇曳,绿色的白杨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给校园宿舍和教室前的小道上洒满了树荫。


白杨树陪伴我们在教导队的学习生活。每天进教室学习,返回宿舍休息,我们都要路过林荫小道,看到这些小白杨树。它好像在时刻提醒我们,学习要勇攀高峰,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学习期间,我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光荣加入了党组织。毕业后,分配到204团任70分队技术员。兵改工后先后担任中建七局四公司技术总管、技术科副科长、总工程师、副总经理。80年代中期任项目指挥长,组织建设了当时南阳市赫赫有名的标志性建筑---梅溪宾馆。


兵改工后,教导队相继更名中建七局职工建筑工程学校、中建七局职工中专、南阳建筑工程学校,不仅举办普通中专,而且举办大专、本科,成了豫西南最大的建筑业教育培训中心。2007年,学校改建运动场,铺设了全新的环形塑胶跑道,为了避免根系发达的白杨树拱伤跑道,学校将白杨树统一植换成了四季常青的香樟树。学校原党委书记李昆亭在报纸刊发散文“情系白杨”,抒发了对校园逝去白杨树的情感,也勾起我对教导队白杨树的深深怀恋、惋惜。

(本文已入编《回望军旗》一书)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