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菱角池干部集训的一段往事
边晓聪
1971年4月6日,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调令,21支队奔赴中原承担三线建设工程,教导队属于支队司令部作训科下属的建制,被安排驻扎在河南省南阳县新店公社菱角池。
菱角池距南阳市城区十几里,位于白河干渠上游。教导队与旁边两个村庄相距1公里左右。这里有较好的训练场地,离市区较远,有利对参加训练人员的管理,既方便部队的训练,又不影响当地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是一个难得的好地方。
教导队驻地是一座占地十几亩的院落,这里是一座寺庙的遗址,有4间小平房连成一排形成一个仅有的门面。中间有一个大操场,作为平常军事训练的场所;操场的东面有一个有大约60平方米的仓库,这里是教导队的食堂,既是吃饭的地方又是上课的地方,后面是一排排整齐的活动板房,是教员和学员休息的场所。院落四周有围墙和白杨树,外围是一望无垠的麦地,大门有两名战士站岗,一般不随便让人外出,出行必须有假条经队长签字批准。
驻扎在菱角池的教导队,为部队培养了一批批既能施工又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教导队成为集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和施工技能培训为一体化教育培训基地。教导队是21支队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是师直属的重要部门,担负着为部队训练、选拔、推荐基层指挥干部、技术干部和各类业务干部的重任。为部队培养了一支足够数量、较高质量、比较年轻、能施工会带兵的专业化队伍。
教导队在支队党委和司、政、后勤机关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设队长、政委、副队长各一人,负责教学、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教导队下设教学组、政工组、后勤组和各学员分队。在教导队党委统一领导下,负责教学、政治思想、后勤保障和学员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
教导队的训练内容由司令部训练科下达培训任务,本着“缺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开展培训,教导队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上报司令部训练科批准后执行。教导队对教员和学员的各项要求都是非常严格,教导队在教学工作、政治思想工作、作风培养、后勤保障以及加强党的领导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员队伍,教员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学员在培训结束前经测验考试合格后准予毕业。
遵照毛主席“要抓紧训练”的指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军委(1972)二号文件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办好教导队,做好基层干部轮训工作。1972年至1973年间,教导队担负起21支队四期基层干部轮训的任务,每期学习时间3个月。根据查阅文件获悉,每期开展时间和培训人数如下:
第一期干部轮训从1972年5月至8月结束,共248人参加培训。
第二期干部轮训从1972年9月至12月结束,共 269人参加培训。
第三期干部轮训从1973年3月至6月结束,共573人参加培训。
第四期干部轮训从1973年6月至9月结束,共550人参加培训。
教导队在一期、二期开展干部轮训工作,由于培训工作刚起步,培训内容单一,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资源匮乏,培训制度不够完善。支队领导对教导队轮训干部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前两期轮训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安排,做出了全面规划。相继开展了第三和第四期干部轮训工作,规模不断扩大,专业面不断扩展,培训工作已进入常态化、正规化、科学化。据史料记载:
第三期干部轮训的学员由各团选拔和推荐,参加的人员有干部、优秀的士兵和即将提干的干部,无论官职有多大,都是以学员的身份参与学习,服从年轻教员的管理。共有573人参加培训,其中团职16人,营职71人,连职328人,排职158人,行政干部200人,技术干部69人,政工干部168人,后勤干部136人。
为加强组织领导,充实教学力量,第三期干部集训由支队长王明宣同志任队长,支队政治部主任王成魁同志任政治指导员,支队司令部副参谋长房立俊同志和原教导队领导分别任副队长,副政治委员,大队领导当连长,大队部门领导和区队领导担任排、班长,教导队成立了临时党委,各连建立了党支部和革命军人委员会,教导队成立了教研组、政工组、后勤组。政治教育科目由政治指导员授课。军事科目和专业科目的教员是在全军中推荐和选拔,选择的标准是政治理念坚定,军事本领硬,专业技术强。
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和训练,根据专业性质,组建三个连队(二个土建连,一个后勤连),每个连队16个班,(后勤连20个班)。
学习科目有政治教育、军事共同科目、专业技术课比例是2:3:5,学习时间是3个月(实际是60天,480小时),其中,政治教育96小时,占总时数20%;军事科目144小时,占总时数20%;专业技术240小时,占总时数50%,从学习内容可以显现出基建工程兵“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十二字工作方针。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科目属于共同科目,三个连队都要学习,专业技术课按连队所分的专业学习。
政治教育课主要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认真学习毛主席《谈话纪要》、《致江青同志的信》、《古田会议决议》和中央军委二号文件,宣贯党支部建设的意义,施工训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我军光荣传统的教育。
军事训练课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理解毛主席军事思想,从队列基础动作开始,从头学起,搞好射击技术和单兵技术基础训练,还要进行一些刺杀、投弹等技术的训练。
土建连专业课训练以提高基层干部的施工组织能力和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为重点,学习工程识图,工程质量,施工安全,中队经济核算等课程。
后勤连专业课学习物资的运输和保管,掌握卫生防疫技术,学会编制和审查凭证,组织实施军需供应,绘制机械图纸,排除机械故障等内容。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了班与班、排与排、连与连、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赛活动,开展了六比六看竞赛活动,一比思想觉悟,看学习态度;二比组织纪律,看遵守制度的情况;三比练兵劲头,看训练成果;四比革命团结,看谦虚谨慎的作风;五比传帮带,看各级领导的责任心;六比教学质量,看学员的反映,促进了学习和训练的成绩。
军营生活紧张而有序,洋溢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每天早晨听军号声起床,6点30分起床,起床号吹响后在10分钟内要做好四件事,一是穿好着装,二是叠好被子,三是上洗手间,四是各排集合跑步到指定位置列队、集合。6点40分出操。全连在起床号吹响后10分钟内集合完,值班排长发布口令,各连报完数后开始进行早操训练。
7点打扫卫生。各排进行讲评后解散,大家动手整理内务,打扫室内外卫生,洗漱。
7点30分早餐。8点准时到礼堂上课,每堂课的时间是45分钟。上不同的课,班长都会点名,严格考勤制度,考勤也将纳入毕业成绩的考评之中。
一日三餐必须集合整队,开展拉歌活动,歌声嘹亮,拉歌结束后用餐,晚饭后为自由活动时间,可在校园里散步、谈心、阅览图书、写信,每周看一次电影,而周六晚上各班开班会。星期日放假,进出必须请假,按时归队,走在街上还要求两人成伍,三人成行,保持军人良好姿态。
22点听军号声而息,卧床休息,保持肃静,不准说话。每个月都要进行不少于3次的夜间紧急集合,对于检验战备状况、提高紧急行动能力,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导队驻扎在南阳,6月是农忙丰收的季节,教导队停课参与支农,自带伙食帮助农民收割麦子,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训练结束时,训练队要对每期开展的培训工作集中总结,每个人也都要小结,写心得体会,成绩合格后颁发证书,参加培训的学员返回各自的部队,重新步入施工建设的大浪中,由于专业技术的提升,在施工操作中都能游刃有余,成为施工队伍中坚力量,经过几年的锻炼,大部分学员职务得到更大层次的提升,为企业的快速发展贡献了力量。
通过短暂时间的训练和学习,提高了干部的路线斗争觉悟,提升军队素质,提高组织训练、指挥施工的能力,增强业务水平。
遵照毛主席“要抓紧训练”的指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军委(1972)二号文件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办好教导队,做好基层干部轮训工作。1972年至1973年间,教导队担负起21支队四期基层干部轮训的任务,每期学习时间3个月。根据查阅文件获悉,每期开展时间和培训人数如下:
第一期干部轮训从1972年5月至8月结束,共248人参加培训。
第二期干部轮训从1972年9月至12月结束,共 269人参加培训。
第三期干部轮训从1973年3月至6月结束,共573人参加培训。
第四期干部轮训从1973年6月至9月结束,共550人参加培训。
教导队在一期、二期开展干部轮训工作,由于培训工作刚起步,培训内容单一,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资源匮乏,培训制度不够完善。支队领导对教导队轮训干部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前两期轮训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安排,做出了全面规划。相继开展了第三和第四期干部轮训工作,规模不断扩大,专业面不断扩展,培训工作已进入常态化、正规化、科学化。据史料记载:
第三期干部轮训的学员由各团选拔和推荐,参加的人员有干部、优秀的士兵和即将提干的干部,无论官职有多大,都是以学员的身份参与学习,服从年轻教员的管理。共有573人参加培训,其中团职16人,营职71人,连职328人,排职158人,行政干部200人,技术干部69人,政工干部168人,后勤干部136人。
为加强组织领导,充实教学力量,第三期干部集训由支队长王明宣同志任队长,支队政治部主任王成魁同志任政治指导员,支队司令部副参谋长房立俊同志和原教导队领导分别任副队长,副政治委员,大队领导当连长,大队部门领导和区队领导担任排、班长,教导队成立了临时党委,各连建立了党支部和革命军人委员会,教导队成立了教研组、政工组、后勤组。政治教育科目由政治指导员授课。军事科目和专业科目的教员是在全军中推荐和选拔,选择的标准是政治理念坚定,军事本领硬,专业技术强。
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和训练,根据专业性质,组建三个连队(二个土建连,一个后勤连),每个连队16个班,(后勤连20个班)。
学习科目有政治教育、军事共同科目、专业技术课比例是2:3:5,学习时间是3个月(实际是60天,480小时),其中,政治教育96小时,占总时数20%;军事科目144小时,占总时数20%;专业技术240小时,占总时数50%,从学习内容可以显现出基建工程兵“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十二字工作方针。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科目属于共同科目,三个连队都要学习,专业技术课按连队所分的专业学习。
政治教育课主要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认真学习毛主席《谈话纪要》、《致江青同志的信》、《古田会议决议》和中央军委二号文件,宣贯党支部建设的意义,施工训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我军光荣传统的教育。
军事训练课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理解毛主席军事思想,从队列基础动作开始,从头学起,搞好射击技术和单兵技术基础训练,还要进行一些刺杀、投弹等技术的训练。
土建连专业课训练以提高基层干部的施工组织能力和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为重点,学习工程识图,工程质量,施工安全,中队经济核算等课程。
后勤连专业课学习物资的运输和保管,掌握卫生防疫技术,学会编制和审查凭证,组织实施军需供应,绘制机械图纸,排除机械故障等内容。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了班与班、排与排、连与连、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赛活动,开展了六比六看竞赛活动,一比思想觉悟,看学习态度;二比组织纪律,看遵守制度的情况;三比练兵劲头,看训练成果;四比革命团结,看谦虚谨慎的作风;五比传帮带,看各级领导的责任心;六比教学质量,看学员的反映,促进了学习和训练的成绩。
军营生活紧张而有序,洋溢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每天早晨听军号声起床,6点30分起床,起床号吹响后在10分钟内要做好四件事,一是穿好着装,二是叠好被子,三是上洗手间,四是各排集合跑步到指定位置列队、集合。6点40分出操。全连在起床号吹响后10分钟内集合完,值班排长发布口令,各连报完数后开始进行早操训练。
7点打扫卫生。各排进行讲评后解散,大家动手整理内务,打扫室内外卫生,洗漱。
7点30分早餐。8点准时到礼堂上课,每堂课的时间是45分钟。上不同的课,班长都会点名,严格考勤制度,考勤也将纳入毕业成绩的考评之中。
一日三餐必须集合整队,开展拉歌活动,歌声嘹亮,拉歌结束后用餐,晚饭后为自由活动时间,可在校园里散步、谈心、阅览图书、写信,每周看一次电影,而周六晚上各班开班会。星期日放假,进出必须请假,按时归队,走在街上还要求两人成伍,三人成行,保持军人良好姿态。
22点听军号声而息,卧床休息,保持肃静,不准说话。每个月都要进行不少于3次的夜间紧急集合,对于检验战备状况、提高紧急行动能力,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导队驻扎在南阳,6月是农忙丰收的季节,教导队停课参与支农,自带伙食帮助农民收割麦子,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训练结束时,训练队要对每期开展的培训工作集中总结,每个人也都要小结,写心得体会,成绩合格后颁发证书,参加培训的学员返回各自的部队,重新步入施工建设的大浪中,由于专业技术的提升,在施工操作中都能游刃有余,成为施工队伍中坚力量,经过几年的锻炼,大部分学员职务得到更大层次的提升,为企业的快速发展贡献了力量。
通过短暂时间的训练和学习,提高了干部的路线斗争觉悟,提升军队素质,提高组织训练、指挥施工的能力,增强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