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阳建筑工程学校
公告通知 更多+
校园文化

梅溪清清

梅溪清清
刘先琴
        (这是南阳老乡、《光明日报》记者刘先琴发表于1988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散文。因为梅溪河畔是我家,所以感同身受。每每读到它,眼前就仿佛看到儿提时代家门口流着的那条清清梅溪河。溪水清澈见底,鱼儿翩跹。溪边有垂柳,有槐花,有蝉鸣,有青草,有野花……还有晚上躺在河边凉席上听邻居“坏分子”老周伯讲拉兹和丽达(印度电影《流浪者》)的爱情故事,姐姐们讲手抄小说《于飞三下南京》、《一双绣花鞋》、《十八张人皮》、《第二次握手》的故事。故事比潺潺的流水声还动听……)
        梅溪,我家乡一条美丽的小溪,带着垂柳、野花和青草,闪着翡翠色的光芒,一次次从我梦中流过。我忘不了那透明的清水,忘不了清水般的童年……
        小时候,我多淘气呀!我刚会站,就挥舞胳膊打掉了妈妈的眼镜;脚刚会走,就摇摇晃晃到大街上追汽车。妈放心不下,把我送进了幼儿园。我真不喜欢那个地方。吃饭时,每人一盘菜,不像在家,满桌饭菜任我挑;游戏时,每人一件玩具,在家里那些布娃娃呀,猫呀,狗呀都属于我一个人……
        但是,我还是愿意去。我喜欢梅阿姨。记得第一次进幼儿园,我哭着闹着,不放妈妈走,妈妈急了,哄我说:“芸芸乖,妈到对面店里买个布娃娃来,啊?”我才不信呢,上次我要去看电影,她就是这样哄我的,可一觉睡到早上,还没见妈妈的影子!我哭得更凶了。这时,梅阿姨在一旁说话了:
        “芸芸不愿意,干吗要送她来呢?”
        这个阿姨真好,我不哭了,抬头望着她。她真好看,脸蛋红红的,黑眉毛下一双大眼睛亮晶晶的,好像眼皮一合,就会流出水来,可她眨了眨眼,流出来的却是笑。
        妈妈却是一脸惊疑:“你这当阿姨的真是,孩子不送幼儿园,我怎么去上班?”
        “芸芸,听见没有,妈妈要去上班了,下班来接芸芸,对不对?瞧,妈妈答应了……”我竟跟着梅阿姨去了。晚上,当妈妈准时来到幼儿园门口时,梅阿姨比我还高兴,她咯咯笑着,拉着我的手跑过去。
        “快说,妈妈好,说话算话,芸芸明天还来!”
        我渐渐爱上了幼儿园。我学会了“粒粒皆辛苦”的歌谣,学会了“找朋友”的舞蹈,我爱和小朋友们一起唱歌做游戏,爱吃那简单可口的饭菜。
        我最感兴趣的是梅阿姨讲的那些故事。她盘腿坐在河边,乌黑的辫梢垂在绿草地上,声音比潺潺的水声还动听: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是最明亮的玻璃……”
        如今,我早已知道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可那时我却认为一切都是真的。脚下是水晶似的梅溪,周围是醉人的花香,我仿佛跟梅阿姨一起,见到了那个美丽可爱的大海的女儿,柳丝是她柔软的长发,彩蝶是她翩翩的舞姿……当梅阿姨讲到“太阳出来了,大海上漂着一串雪白的泡沫”时,我清楚地看见,阿姨眼睛里的那两汪清水终于掉了下来。她一任泪水流着,忘情的说:
        “小朋友们,这就是海的女儿,她虽然不会说话,却用行动告诉人们,她的心灵像海水一样纯洁透明,像礁石一样成熟坚定。”
        按照当时的年龄,我不可能完全领会这个故事的深刻含义,但我是听懂了的。不久,发生了一件事。
        那时周末的下午,梅阿姨拿了一件新买的玩具到活动室来。她鼓起嘴巴一吹,嗬,一只胖胖的小鹿站了起来,大眼睛,长耳朵,身上开满了鲜艳的梅花。大家爱不释手,这个摸摸,那个拍拍,好半天才传到我手里。我摆弄着,揪着它的小尾巴,一用劲,“噗”的一声,小塞子蹦了出来,小鹿成了一张“鹿皮”。我爱不释手。突然一个念头占据了我的脑子,下课时,我把“鹿皮”揣进衣服,悄悄地溜出大门,一口气跑上河堤,我从怀里掏出小鹿,使劲把它吹了起来,放在绿茸茸的草地上:
        “小鹿,累了吧,吃点草。从今后咱俩就是好朋友了。快喝吧,小鹿,这是梅溪,你看它多清多亮呀,只有梅阿姨的眼睛才……”我突然停住了。梅溪——眼睛——梅阿姨——心灵……我脑子里的思绪慢慢连贯起来,脸忽地绯红了。我抱起梅花鹿就往幼儿园跑……
        当我羞怯的把小鹿塞给梅阿姨的时候,梅阿姨一把抱起了我:“好孩子,你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我更加害羞了——办错了事还是好孩子吗?我偷偷地观察着梅阿姨,注意她的每个眼神。该唱歌了,我这个班长故意躲在后边。梅阿姨投来示意的眼光:“芸芸,打拍子。”我那不安的心才逐渐平静下来。我走到前面指挥的位置上,打起了拍子。手工劳动时,我比平时做得更认真,更快,更好。梅阿姨投来赞许的目光,把我的成果贴在墙上最显眼处……
        启动记忆的闸门,我终于发现,在那些日子里,梅溪虽然距我千里万里,却总有一双和它一样清澈的眼睛珍藏在我心底,我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在那上面留下印迹。
        这就是你,梅溪,我永远相信,你还是当年的模样——在更多的孩子们的心里…… 

返回目录